内浇口位置设计要点
设计内浇口时,最重要的是确定内浇口的位置、形形式和导流方向。应根据压铸件的形状和
结构特征、壁厚变化、收缩变形以及模具分型面等各种因素的影响,分析金属液在充填时的流
态和充填速度的变化,以及预计充填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死角区、裹气和产生冷隔的部位,并布
置适当的溢流和排气系统。
内浇口的设计要点如下。
1 内浇口位置应使金属液的流程尽可能短,以减少充填过程中金属液能量的损耗和温度
的降低。
2 浇口位置应使金属液流至型腔各部位的距离尽量相等,以达到各个分割的远离部位同
时填滿和同时凝固。
3 尽量减少和避免金属流过多的曲折和迂回,从而达到包卷气体少、金属流汇集处少和
涡流现象少的效果。
4 除非大型或箱体框架类特殊形状的压铸件,一般应尽可能采用单个的内浇口,尽量少
用分支浇口。当必须采用多个分支浇口时,应注意防止多路金属液流互相撞击,形成涡流,产
生裹气或氧化物夹杂以及伶隔等压铸缺陷。
5 金属液进人型腔后,不应过早地封闭分型面、溢流槽和排气道,以便于型腔内气体有
序地顺利排出。
6
从内浇口进人型腔的金属液流,不应正面冲击型芯、型壁或螺纹等,力求减少动能损
耗。型芯或型璧被金属液流冲蚀后,会产生粘模现象,严重时会使该处形成凹陷,影响压铸件
脱模,有时甚至产生局部的早期热裂倾向。同时易形成分散的滴液与空气相混,使压铸件压铸
缺陷增多
带格的压铸件。为了使金属液不正面冲击
多个型芯,采用多股的缝隙侧浇口进料。它是梳状内浇口
的变异形式,只是为了满足高型腔大型压铸件的充填需要。
采用多股窄缝充填,缩短了充填时间。这种形式对框形、
多孔形、多片形或其他大型的压铸件都很实用。
7 内浇口位置应尽可能设置在压铸件的厚壁处,使金属
液由厚壁处向薄璧处有序充填,有利于最终补缩压力的传递。
8 内浇口位置应使浇口余料易于切除和清理。内浇口
与型腔连接处应以圆弧或小倒角过渡连接,以便在清除内
浇口余料时不损坏压铸件的基体表面。
9 从内浇口进人型腔的金属液流,
应首先充填深腔处
难以排气的部位,避免因围批气体而产生压铸缺陷。
设置内浇口。
10 根据压铸件的技术要求,凡尺寸精度成表面粗糖度要求较商或不再加工的部位均不管
D薄壁压铸件的内浇口
11 厚度要小一些,以保证必要的充填速度。
12
内浇口位置应使压铸模型腔温度场的分布符合工艺要求,
以便尽量满足金属液流至最
远的型腔部位的充填条件。